Poodien的街頭噴漆模板作品源於對種族主義的覺醒,這最初是受朋克次文化的啟發——它提供了正規學校教育中缺乏的另類知識。他強調,種族主義並非僅是個人的仇恨,而是一種系統性與結構性的力量,深深植根於後殖民社會的法律和權力框架中。他的藝術實踐挑戰了這些隱性結構,涵蓋了種族主義與女性主義等重要議題。透過在公共空間張貼大膽的藝術作品,Poodien提醒觀者:儘管這場鬥爭很漫長,但普通人仍能在日常生活中打破既定的矩陣。
我並非躲藏,而是被囚禁(2025)

「Bukan Aku Berselindung Tapi Dikurung」意為「我並非躲藏,而是被囚禁」。此海報創作於婦女節遊行前夕,呼應女性在政治與公共事務中爭取平等參與的訴求,以視覺語言呈現出對自由與權利的吶喊。
假面意識(重製自2016)

「假面意識」指向一種誤解⸺認為性別應當與生理上的男女二元對應,並受限於其既定刻板印象。實際上,性別是一個光譜,存在多種樣貌與流動性,共同形塑每個人的性別認同。
停止種族之牆(重製自2016)

馬來西亞國家機器持續沿用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種族劃分邏輯,透過「分而治之」的手段鞏固統治,種族歧視至今仍深植於憲法與各項政策之中。雖然拆解這體制是一場漫長且艱難的抗爭,但人們可從日常生活中逐步瓦解其結構,從根本終結種族主義。
保護區(2025)

本作品借用了馬來西亞獨立前所經歷的馬來亞緊急狀態期間所使用的警示標語設計,這類標誌多用於標示由殖民政府劃定的「保護區」,以防範反殖民游擊隊的潛在威脅。藝術家在此基礎上進行諷刺性的再詮釋,指向那些抗拒新思想的想像空間,並強調語言隔閡是促成這種抗拒的關鍵因素。
她的故事:吉隆坡歷史(重製自2016)

此作品創作於吉隆坡抗議行動期間,當時民眾集結捍衛城市中的歷史區域與建築,反對強制拆除,守護吉隆坡文化遺產與集體記憶。
關於Poodien
Poodien來自馬來西亞吉蘭丹道北縣,作品關注個體自由,挑戰過時、僵化、教條式且被認為是基礎的「真理」,透過創作與公眾展開對話、探討反思社會良知。Poodien的創作以文化行動主義為寄出,其藝術實踐深受 DIY 龐克次文化影響,從學生時代開始積極參與多個藝術組織和草根運動,倡導獨立藝術和行動主義,透過游擊式街頭藝術回應當前社會政治議題。他的創作涵蓋繪畫、素描、裝置、行為、版畫及數位拼貼,探索並顛覆再現、意識形態和美學生產之間的關係。曾參與過的展覽包括:「太陽雨:東南亞當代藝術展」(日本東京,2017);「如果世界改變: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13);「成為(Becoming)」個展(Richard Koh Gallery,吉隆坡,2013);「路障(BARRICADE):第七屆吉隆坡三年展」(MAP@Publika,吉隆坡,2013);以及「End Game」個展(Chandan畫廊,吉隆坡,2010)。他也參與了「全球暖化:Perfurbance #4 國際行為藝術節」(印尼默拉皮,2008)。Poodien 於 2009 年獲得由 MATAHATI 藝術空間(HOM)和 Galeri Chandan 共同頒發的馬來西亞新銳藝術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