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一個種族、語言與文化多元共存的國度,我們習慣在日常生活強調各族之前的友好與包容,在文化乃至語言上相互影響,卻很少停下來想:在音樂中,這些不同的聲音如何交會?又反映了怎樣的族群互動與文化選擇?
在主流音樂產業常以商業考量與語言分界劃分市場的情況下,獨立音樂成了一個更自由的實驗場域。它允許族群交流和語言混用,也允許少數聲音被聽見。而在這個場域中,不同族群的創作者,正以自己的語言、旋律與節奏,編織一種屬於馬來西亞的另類聲音地圖。
麥偉豪(Mak)從年輕時就受到馬來音樂的薰陶,中學時期大量的接觸當時盛行的馬來流行曲及搖滾樂,到後來投身獨立音樂領域,從推廣中文獨立音樂的初創時期,常被貼上“沙文主義”的標籤,一直到轉型成功並受到馬來音樂群體的認可,這過程中遊走在華人與馬來族群之間,觀察到不同族群音樂人如何處理語言與認同的選擇與掙扎,也體會到彼此間的差距與隔閡。Mak堅持在獨立音樂場景中尋找馬來與華人之間更多合作與碰撞的機會,並激發了進一步的思考,當語言不再只是溝通的工具,而是創作與認同的媒介,聲音能否帶我們跨越族群的邊界?
關於麥偉豪(MAK)
資深音樂策展人。1998年加入中文地下音樂廠牌「黃火」,以激進和反動的態度,策劃了一場音樂改革運動,為當時馬來西亞中文音樂圈帶來了不小的震盪。2001年「黃火」解散後,他隨即創辦「擴音版圖SOUNDSCAPE RECORDS」,同時擔任KRMA樂隊鼓手,與一眾新生代樂隊 —— 孬、雪糕公民、浪氓等繼續開拓中文獨立音樂發展空間,持續與當時的主流音樂抗衡。礙於中文獨立音樂的資源匱乏,2006年開始引進海外樂隊,在吉隆坡舉辦專場,企圖跨界取得更多馬來和英文源流觀眾的支持。曾合作過的國際樂隊包括MEW、Mogwai、GY!BE、天空爆炸、Tortoise、MONO和toe等。2008年全面轉投馬來與英文場景,與Liyana Fizi、Dirgahayu、mutesite、SKITS等藝人與樂團合作,出版實體與數碼專輯,並為他們舉辦專場演出和策劃海外巡演。
2015年和友人合作創辦了LIVE FACT(現場因素),並嘗試串連不同城市的獨立表演空間,建立亞洲巡演的網絡。2018年開始參與國際產業論壇,與海外業者展開合作與交流,尋找不同的方式輸出更多馬來西亞的音樂。2019年與合作多年的台灣音樂廠牌「浮現音樂」聯合創辦了「城市巨響音樂節」,囊括來自亞洲各國的獨立樂團,推廣亞洲音樂。2020年於疫情期間,與東協六個國家的策展單位聯合籌辦了「東協音樂節」(AXEAN Festival),打造一個讓東南亞樂隊獲得更多關注的全新平台。
麥偉豪與台灣音樂圈和產業有著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曾合作過的藝人包括林強、瓢蟲、大象體操、草東沒有派對等,也多次參與金曲國際音樂節、JAM JAM ASIA、搖滾台中、赤聲躁動和浮現祭等音樂祭和產業屬性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