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真實之歌:在馬來西亞道德恐慌與黃色文化中的吟遊詩人

自1970年代初期以來,馬來西亞音樂次文化與經常被政客當作替罪羔羊,藉此獲取政治資本,鞏固特定族群選民的支持,其政治操作透過媒體製造「道德恐慌」,將馬來西亞社會問題怪罪於搖滾樂團與搖滾文化。這類手法屢試不爽,甚至延續至2000年代中期,譬如迎接2006年的跨年夜時,吉隆坡表演場空間 Paul’s Place正上演一場硬蕊龐克音樂會,卻視為「道德敗壞」的黑金屬聚會而遭警方進行取締行動,逾百人被逮捕並強制進行尿檢。

「黃色文化」一詞,是政客慣常為搖滾樂文化貼上的標籤——即外來的、西方的、「不屬於我們本地的文化」;這一詞也經常被套用在其他音樂類型與藝人身上,如 Beyoncé、印尼當紅的 dangdut 女王 Inul Daratista,以及嘻哈、龐克、金屬等音樂風格。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負面指控多數針對馬來穆斯林族群。有時,「黃色文化」與道德恐慌的指控也會延伸到其他族群身上。這些恐嚇與控訴,其實是一場接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戲碼:事實上,馬來西亞音樂地下場景仍然蓬勃發展,且其多元樣貌遠比當局透過媒體所呈現的更為豐富。

關於 Azmyl Yunor

Azmyl Yunor是馬來西亞知名雙語獨立唱作人、音樂家、作家、演出策劃者、與影像創作者。他的創作風格源於街頭音樂人的背景,堅持「三和弦與真實」(three chords & the truth)的創作信念。作為藝術領域研究者,他曾從文化政治角度發表多篇關於馬來西亞音樂次文化道德恐慌的研究,以及被忽視的馬來西亞地下與獨立音樂歷史研究。

作為2000年代初期數個具指標性的地下樂團創始成員之一,Azmyl最新個人專輯《John Bangi Blues》(2020)受到樂迷與評論界一致讚譽,稱其作品展現出「原始的力量,歌詞在諷刺幽默與強烈抗議之間游走」。Azmyl現任馬來西亞雙威大學電影與表演藝術學院(藝術與社會科系)的資深講師,曾出版多篇關於馬來西亞音樂次文化、DIY實踐、媒體中文化政治的學術專章。

Azmyl自2019起推動《真實之歌》(The Ethical Troubadour)講演式表演計畫,希望透過巡演過程與東南亞與南亞的創作者與學術社群對話,推動不同地區的連結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