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open image
愚公移山
The Foolish Old Man Removes the Mountains
返回列表
return

採集與調變:水晶唱片的公共檔案庫意識

下一章節
forward

採集與調變:水晶唱片的公共檔案庫意識

在1993年啟動「文學發聲」系列之前,成立於1987年的「水晶有聲出版社」(簡稱「水晶唱片」)在八〇年代末成為新台語歌的主要音樂廠牌。九〇年代,水晶唱片除了持續發行歌手專輯,啟動文化人類學式的聲響採集計畫,發行至今看來極似田野聲響檔案庫的專輯,這包含《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第一輯1991年,第二輯1995年)[1]與「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1994至1995年)[2]。特別的是,除了錄製音樂、發行專輯,前者包含綠色小組與水晶唱片錄製團隊同行拍攝的紀錄片、田野筆記書,後者包含收錄深度評論、田野調查專文的季刊。無疑地,水晶唱片是當年罕見,正視庶民文化中如夜市或地下電台中的叫賣、酒家那卡西、相褒(歌)、民俗宗教組曲[3]等聲響及其音樂性的唱片公司。

統籌上述專輯、紀錄片與季刊,且於2020年底啟動「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的水晶唱片音樂總監何穎怡,是水晶唱片以「檔案」意識推動聲響採集、保留與建立分享平台的核心人物。何穎怡於1986年便以「樂友」身分與水晶唱片創辦人任將達(時任「金聲唱片」國外部經理)、王明輝與程港輝共組"Wax Club"唱片欣賞會,於1992年正式加入水晶唱片。近四十年來參與、主導水晶唱片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計畫的何穎怡,針對前述以「檔案」這隱含歷史意識為核心的音樂專輯,她的受訪發言如下。

 

___________

訪談時間:2023年8月31日

訪談方式:筆談

 

葉杏柔(下文代稱「葉」)

請您談從認識水晶唱片、加入Wax Club到入職水晶唱片的過程。

 

何穎怡(下文代稱「何」)

大約1980年代中期起,我在《民生報》《聯合報》撰寫「西洋樂評」專欄,認識了任職金聲唱片(寶麗金前身)的國外部經理任將達,以及任職滾石唱片國外部經理王明輝(黑名單工作室)。經由任將達又認識當時任職芮河唱片程港輝。我們四人都對歐美兩地的地下音樂、獨立音樂、另類音樂(當時被我們統稱為「新」音樂)感興趣,決定一起成立Wax Club,每兩週固定辦一次唱片欣賞會,並印製薄薄的期刊。

我從《民生報》轉往《聯合晚報》服務,期間,我已經停寫民生報與聯合報的專欄,但是以義工身分擔任水晶唱片《搖滾客》月刊(舊版)的總編輯,並且替水晶唱片操盤數張專輯的企宣,同時間在1991年期間擔任《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採集與田野統籌1992年,我辭去《聯合晚報》工作,加入水晶唱片,不是被延攬,是自動加入。

 

葉:

請您談談「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計畫。

 

何: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是個很偶然的計畫。當時我在《聯合晚報》工作,記者寫了一個收破銅爛鐵的老人把財產捐出來的故事,我在水晶唱片轉述時,任將達說如果能揹個錄音機到處去錄這些小人物的聲音,一定很棒。

我也覺得很好,只是計畫必須更周延一點。因為當時我對文建會等等在做的傳統音樂採集有意見,嫌它偏向殿堂,如此一來只記錄了被官方定義的「藝術」,但是流動在民間的聲音,你要如何看待它在社會結構裡的意義呢?譬如錄音李天祿當然好,但是金光布袋戲不好嗎?它的藝術成就需不需要更仔細疏理分析?最重要的,傳統掌中戲已經侷限在殿堂,但當時真正在民間(電視、陣頭、廟會)流動的是金光布袋戲,它才是台灣真正的聲音,要不要錄下來保存?

由於「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後來已經被規模更大的「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取代,只做了兩集,基本上是把當時我們接觸到、沒法放入傳統田野採集概念的聲音放到這個區塊裡,方法學上,比較像是採用都市人類學的概念去切入,與其關心它的藝術價值,我們更關心這個聲音在社會結構裡的位置、意義,解剖聲音背後的動力變化。

  

葉:

請您談談水晶唱片「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計畫(1991)請綠色小組製作紀錄片的想法。

 

何:

紀錄片是整個錄音的環節之一。因為我們做的與傳統田野錄音不同,我們不著重在音樂學上而是聲音背後的意義分析。譬如我們錄華西街的武市喝賣,你必須深入其中的竅門,才能體會這門藝術背後的心理學與口語藝術。所以採音計畫一開始,我們就每個採音對象都有一個田野報導者在跟,「綠色小組」主要工作是跟著田野報導者去記錄影像。

田野報導者除了記錄錄音者的生平故事,還包括聲音的意義分析,它在社會結構變遷中的生存與轉變。這些報導後來我們也集結成為一本筆記書。

 

葉:

請您談談水晶唱片1993年啟動「台灣文學發聲」系列,同時,當年發行「楊逵:鵝媽媽出嫁」專輯其初衷、迴響與延續情況。

 

何:

「台灣文學發聲系列」的構想其實來自朱約信。最早,他想把《鵝媽媽出嫁》交給新台唱片發行,新台唱片不打算做。他才決定來找水晶唱片。當時我們都很喜歡這個計畫,還想過賴和可以接在楊逵的後面。

當時的宣傳定位是我做的,主軸為「文學化為歌聲」引導年輕一代的聽者去接觸台灣的早期文學。因為《鵝媽媽出嫁》出來的音樂成品相當素樸動人,應該持續。

後來,水晶經歷大變動,包括任將達的女兒生病,赴美治療,很多大計劃都因為沒錢而停擺。朱約信跳槽滾石,導致計畫缺乏主導者。《鵝媽媽出嫁》就成為唯一一張台灣文學發聲。就我的印象,賴和的計畫談過,但似乎沒人進入討論版權與歌曲寫作階段。

 

葉:

承上題,從今天看來,1991到1995年間,「台灣文學發聲」系列、「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1991、1995)與「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季刊(1994、1995),對水晶唱片而言是否有延續性?

 

何:

真正有延續性的是「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到「台灣有聲資料庫」。因為製作「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我一直在想到底什麼才叫「台灣的聲音」,既然殿堂級的東西已經有官方機構在採音保存(當時只放在文建會的合作社在賣,完全談不上推廣),而那個並不足以代表我們認定的「台灣的聲音」,所以,如果我們要進入田野採集這一塊,該怎麼著手。

當時我有一個很重要的田野夥伴,現在在南藝大擔任助理教授的范揚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該怎麼做「台灣有聲資料庫」,決定採用民族音樂學的分類方式,將田野對象分為:祭祀、戲曲、民歌、器樂等,然後大類下再分「傳統」與「變遷」。因此豐年祭是「傳統祭祀篇」、牽亡陣是「變遷祭祀篇」,北管是「傳統戲曲篇」、金光布袋戲是「變遷戲曲篇」。

這種作法是企圖掌握聲音的流變,建立起一種歷史觀,把何謂「台灣的聲音」的定義權從官方釋放到民間。

同樣的,我們秉持「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的概念,認為「聲音」不只是「聲音」,聲音背後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因素必須被分析,所以,我們同時間出版「台灣的聲音」季刊。把我們做的田野調查、分析與田野故事放入期刊(因為沒法統統塞到CD裡)。

 

葉:

請您談談2020年底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以及目前經營迄今的想法?

 

何: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請見我們的發刊詞。(見文末)

經營到目前的想法是:

做archive(檔案庫)很累,需要很多人的投入,我們的管理委員會共有十二名成員,他們負責掃描過去的CD、文宣刊物、把音樂轉檔、做影片、貼部落格、雲端建檔。

很多藝人已經失去聯絡,必須使用各種人脈去尋找。有些CD已經成為海外孤本,需要許多朋友發出訊息幫我們尋找,再委託收藏者幫我們掃描與轉檔。

這個過程,有非常多朋友貢獻,有時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全部不支一文錢。如果有支出(譬如雲端租用、刊物掃描費用),也是由管理委員自行吸收。有很多回憶或者重新評價水晶作品的文章,必須由藝人、樂評人、文化評論者撰寫放到部落格上,他們全部義務幫忙。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這個archive跟一般唱片在經營YouTube頻道不同,它在文字的保存與分析上花了更多心血。主要目的是希望留給後代研究者一個完整的archive,水晶唱片的音樂產品,你不需要去二手市場高價購買,你可以在YouTube免費聆聽。每一張唱片的印刷品都保留在雲端上。方便後人研究。

 

葉:

豬頭皮在今年(2023)發起,即將在下個月(九月)舉辦「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周年演唱會,這段時間至明年初,預計有一系列活動如重新發行1993年專輯(此為2023年楊逵音樂會募資[4]回饋商品,連同2023年楊逵音樂會錄音專輯共同製作)、小型演唱會。延續上一題詢問您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您怎麼看這場演唱會與這系列楊逵的活動?

 

何: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成立至今,朱約信已經辦過「現場音樂二」三十週年重現演唱會[5],現在(2023)要辦「鵝媽媽出嫁」三十週年演唱會與復刻出版。「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管理委員會方面當然盡量協助,但是管理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仍在archive的保存。我們保存的越完整,後人研究可以著力的地方越多,歷史才能因而呈現。

 

 


_____________

 

  •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發刊詞

 

現在我們把自己還給大家——水晶唱片錄音公共化聲明[6]

曾經的水晶唱片被認為是引介西洋另類音樂(Wax Club月刊,《搖滾客》期刊)、開發本土新歌謠(伍佰、陳明章、阿德、雷光夏、朱約信、潘麗麗、謝宇威等樂手都出自水晶)的先鋒,在傳統音樂採集方面,也貢獻了數十張田野採音、六本專頁期刊(《台灣的聲音》)。

曾經的水晶員工後來出了博士教授,出了媒體高層,以及始終現身社運場合不放棄的人。我們合作過的對象有侯孝賢,也有去年剛得金馬獎的陳玉勳。有平面設計界大師劉開,有後來屢屢獲得書籍設計金蝶獎的王志弘,也有擔任過高雄與台中文化局長的詩人路寒袖。我們的歌手不少後來都拿到金曲獎。我們的負責人任將達更在1998年獲頒金曲獎最佳貢獻獎。

但是,理想與熱情的集合畢竟敵不過市場現實的挑戰,水晶唱片從1986年創立到2005年結束,一路遭逢財務危機。我們有員工與朋友把房子抵押借錢給水晶週轉。透過層層關係找民間放貸者飲鴆止渴,高利息週轉。在文創兩字還不那麼流行的時代,我們不時到企業磕頭請求贊助。萬般無法時,我們赫然發現人壽保險的保單可以向保險公司質押借錢,便一個員工、兩個員工地抵押出去了,像賣血。

這期間很多水晶愛好者三千元加入會員,前期還收到水晶產品,後來,無以為繼,就斷了。這段期間藝人出片了,後來卻領不到版稅(真的沒錢給),員工領不到薪水還繼續上班。

這就是水晶。現在回顧,它屬於當年支持挹注我們的愛好者、朋友、藝人與員工,它應該是社會共有財產。

有鑑於水晶唱片已經沒有再出發的機會,當年與我們共事的許多歌手、民間藝人、寫手、影像工作者的心血將湮沒於歷史灰燼裡。這是我們的深深愧咎。因為美好的作品應當繼續存在,影響下一個世代的創作者,從而織入社會的底蘊與底氣,永遠留在台灣。

因此,我們成立一個12人小組,陸續將歷年錄音作品上傳到youtube,文字出版品部分則上傳網誌與雲端。

數位化的夢想能夠實現得再次感謝許多水晶藝人與寫手的無私授權。

「水晶唱片」四字如在歷史留名,背後有太多的「欠與歉」,現在我們把自己還給大家!

 

[1] 詳見「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中「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專區: https://indexcrystal.blogspot.com/search/label/%E4%BE%86%E8%87%AA%E8%87%BA%E7%81%A3%E5%BA%95%E5%B1%A4%E7%9A%84%E8%81%B2%E9%9F%B3

[2] 詳見「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中「台灣有聲資料庫」專區: https://indexcrystal.blogspot.com/search/label/%E5%8F%B0%E7%81%A3%E6%9C%89%E8%81%B2%E8%B3%87%E6%96%99%E5%BA%AB

[3] 如黃克林《倒退嚕》採用台灣民俗裡收驚、牽亡歌等宗教歌謠的元素,水晶唱片稱此為「民俗組曲」。水晶唱片委託綠色小組拍攝「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紀錄片紀錄的對象與主題分別是:吳武雄(酒家那卡西);鄧滿妹、陳秀鳳(客家山歌);張文傑(恆春民謠);豬師父阿旭(閩南語相褒);潘秀梅(平埔歌謠);吳天羅、吳鳳珠、陳美珠(車鼓陣);黃克林(閩南語歌謠);涂俊興、邱新燕(武市喝賣)。全片可見: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hj_WcS6boTA7wNbE5q1WE4z9bQCx9-N&si=xaRQ_DU_jS3_LJzf

[4] 「楊逵-鵝媽媽出嫁30週年」flyingV募資平台: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4131。此計劃於2023年8月11日至9月23日期間募資。

[5] 2022年6月26日「朱頭皮出道30年感恩紀念大會」於Legacy Taipei音樂展演空間舉行: https://www.legacy.com.tw/article/page/taipei/1912

[6] 原文於2021年1月5日何穎怡經營的臉書粉專「何穎怡的大耳朵」發表:https://www.facebook.com/266965940009600/posts/380221587648457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about open image

採集與調變:水晶唱片的公共檔案庫意識

在1993年啟動「文學發聲」系列之前,成立於1987年的「水晶有聲出版社」(簡稱「水晶唱片」)在八〇年代末成為新台語歌的主要音樂廠牌。九〇年代,水晶唱片除了持續發行歌手專輯,啟動文化人類學式的聲響採集計畫,發行至今看來極似田野聲響檔案庫的專輯,這包含《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第一輯1991年,第二輯1995年)[1]與「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1994至1995年)[2]。特別的是,除了錄製音樂、發行專輯,前者包含綠色小組與水晶唱片錄製團隊同行拍攝的紀錄片、田野筆記書,後者包含收錄深度評論、田野調查專文的季刊。無疑地,水晶唱片是當年罕見,正視庶民文化中如夜市或地下電台中的叫賣、酒家那卡西、相褒(歌)、民俗宗教組曲[3]等聲響及其音樂性的唱片公司。

統籌上述專輯、紀錄片與季刊,且於2020年底啟動「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的水晶唱片音樂總監何穎怡,是水晶唱片以「檔案」意識推動聲響採集、保留與建立分享平台的核心人物。何穎怡於1986年便以「樂友」身分與水晶唱片創辦人任將達(時任「金聲唱片」國外部經理)、王明輝與程港輝共組"Wax Club"唱片欣賞會,於1992年正式加入水晶唱片。近四十年來參與、主導水晶唱片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計畫的何穎怡,針對前述以「檔案」這隱含歷史意識為核心的音樂專輯,她的受訪發言如下。

 

___________

訪談時間:2023年8月31日

訪談方式:筆談

 

葉杏柔(下文代稱「葉」)

請您談從認識水晶唱片、加入Wax Club到入職水晶唱片的過程。

 

何穎怡(下文代稱「何」)

大約1980年代中期起,我在《民生報》《聯合報》撰寫「西洋樂評」專欄,認識了任職金聲唱片(寶麗金前身)的國外部經理任將達,以及任職滾石唱片國外部經理王明輝(黑名單工作室)。經由任將達又認識當時任職芮河唱片程港輝。我們四人都對歐美兩地的地下音樂、獨立音樂、另類音樂(當時被我們統稱為「新」音樂)感興趣,決定一起成立Wax Club,每兩週固定辦一次唱片欣賞會,並印製薄薄的期刊。

我從《民生報》轉往《聯合晚報》服務,期間,我已經停寫民生報與聯合報的專欄,但是以義工身分擔任水晶唱片《搖滾客》月刊(舊版)的總編輯,並且替水晶唱片操盤數張專輯的企宣,同時間在1991年期間擔任《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採集與田野統籌1992年,我辭去《聯合晚報》工作,加入水晶唱片,不是被延攬,是自動加入。

 

葉:

請您談談「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計畫。

 

何:

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是個很偶然的計畫。當時我在《聯合晚報》工作,記者寫了一個收破銅爛鐵的老人把財產捐出來的故事,我在水晶唱片轉述時,任將達說如果能揹個錄音機到處去錄這些小人物的聲音,一定很棒。

我也覺得很好,只是計畫必須更周延一點。因為當時我對文建會等等在做的傳統音樂採集有意見,嫌它偏向殿堂,如此一來只記錄了被官方定義的「藝術」,但是流動在民間的聲音,你要如何看待它在社會結構裡的意義呢?譬如錄音李天祿當然好,但是金光布袋戲不好嗎?它的藝術成就需不需要更仔細疏理分析?最重要的,傳統掌中戲已經侷限在殿堂,但當時真正在民間(電視、陣頭、廟會)流動的是金光布袋戲,它才是台灣真正的聲音,要不要錄下來保存?

由於「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後來已經被規模更大的「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取代,只做了兩集,基本上是把當時我們接觸到、沒法放入傳統田野採集概念的聲音放到這個區塊裡,方法學上,比較像是採用都市人類學的概念去切入,與其關心它的藝術價值,我們更關心這個聲音在社會結構裡的位置、意義,解剖聲音背後的動力變化。

  

葉:

請您談談水晶唱片「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計畫(1991)請綠色小組製作紀錄片的想法。

 

何:

紀錄片是整個錄音的環節之一。因為我們做的與傳統田野錄音不同,我們不著重在音樂學上而是聲音背後的意義分析。譬如我們錄華西街的武市喝賣,你必須深入其中的竅門,才能體會這門藝術背後的心理學與口語藝術。所以採音計畫一開始,我們就每個採音對象都有一個田野報導者在跟,「綠色小組」主要工作是跟著田野報導者去記錄影像。

田野報導者除了記錄錄音者的生平故事,還包括聲音的意義分析,它在社會結構變遷中的生存與轉變。這些報導後來我們也集結成為一本筆記書。

 

葉:

請您談談水晶唱片1993年啟動「台灣文學發聲」系列,同時,當年發行「楊逵:鵝媽媽出嫁」專輯其初衷、迴響與延續情況。

 

何:

「台灣文學發聲系列」的構想其實來自朱約信。最早,他想把《鵝媽媽出嫁》交給新台唱片發行,新台唱片不打算做。他才決定來找水晶唱片。當時我們都很喜歡這個計畫,還想過賴和可以接在楊逵的後面。

當時的宣傳定位是我做的,主軸為「文學化為歌聲」引導年輕一代的聽者去接觸台灣的早期文學。因為《鵝媽媽出嫁》出來的音樂成品相當素樸動人,應該持續。

後來,水晶經歷大變動,包括任將達的女兒生病,赴美治療,很多大計劃都因為沒錢而停擺。朱約信跳槽滾石,導致計畫缺乏主導者。《鵝媽媽出嫁》就成為唯一一張台灣文學發聲。就我的印象,賴和的計畫談過,但似乎沒人進入討論版權與歌曲寫作階段。

 

葉:

承上題,從今天看來,1991到1995年間,「台灣文學發聲」系列、「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1991、1995)與「台灣的聲音——台灣有聲資料庫」季刊(1994、1995),對水晶唱片而言是否有延續性?

 

何:

真正有延續性的是「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到「台灣有聲資料庫」。因為製作「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我一直在想到底什麼才叫「台灣的聲音」,既然殿堂級的東西已經有官方機構在採音保存(當時只放在文建會的合作社在賣,完全談不上推廣),而那個並不足以代表我們認定的「台灣的聲音」,所以,如果我們要進入田野採集這一塊,該怎麼著手。

當時我有一個很重要的田野夥伴,現在在南藝大擔任助理教授的范揚坤,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該怎麼做「台灣有聲資料庫」,決定採用民族音樂學的分類方式,將田野對象分為:祭祀、戲曲、民歌、器樂等,然後大類下再分「傳統」與「變遷」。因此豐年祭是「傳統祭祀篇」、牽亡陣是「變遷祭祀篇」,北管是「傳統戲曲篇」、金光布袋戲是「變遷戲曲篇」。

這種作法是企圖掌握聲音的流變,建立起一種歷史觀,把何謂「台灣的聲音」的定義權從官方釋放到民間。

同樣的,我們秉持「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的概念,認為「聲音」不只是「聲音」,聲音背後的文化與社會結構因素必須被分析,所以,我們同時間出版「台灣的聲音」季刊。把我們做的田野調查、分析與田野故事放入期刊(因為沒法統統塞到CD裡)。

 

葉:

請您談談2020年底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以及目前經營迄今的想法?

 

何: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請見我們的發刊詞。(見文末)

經營到目前的想法是:

做archive(檔案庫)很累,需要很多人的投入,我們的管理委員會共有十二名成員,他們負責掃描過去的CD、文宣刊物、把音樂轉檔、做影片、貼部落格、雲端建檔。

很多藝人已經失去聯絡,必須使用各種人脈去尋找。有些CD已經成為海外孤本,需要許多朋友發出訊息幫我們尋找,再委託收藏者幫我們掃描與轉檔。

這個過程,有非常多朋友貢獻,有時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全部不支一文錢。如果有支出(譬如雲端租用、刊物掃描費用),也是由管理委員自行吸收。有很多回憶或者重新評價水晶作品的文章,必須由藝人、樂評人、文化評論者撰寫放到部落格上,他們全部義務幫忙。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這個archive跟一般唱片在經營YouTube頻道不同,它在文字的保存與分析上花了更多心血。主要目的是希望留給後代研究者一個完整的archive,水晶唱片的音樂產品,你不需要去二手市場高價購買,你可以在YouTube免費聆聽。每一張唱片的印刷品都保留在雲端上。方便後人研究。

 

葉:

豬頭皮在今年(2023)發起,即將在下個月(九月)舉辦「楊逵:鵝媽媽出嫁」三十周年演唱會,這段時間至明年初,預計有一系列活動如重新發行1993年專輯(此為2023年楊逵音樂會募資[4]回饋商品,連同2023年楊逵音樂會錄音專輯共同製作)、小型演唱會。延續上一題詢問您發起「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的想法,您怎麼看這場演唱會與這系列楊逵的活動?

 

何: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成立至今,朱約信已經辦過「現場音樂二」三十週年重現演唱會[5],現在(2023)要辦「鵝媽媽出嫁」三十週年演唱會與復刻出版。「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管理委員會方面當然盡量協助,但是管理委員會的主要工作仍在archive的保存。我們保存的越完整,後人研究可以著力的地方越多,歷史才能因而呈現。

 

 


_____________

 

  • 「水晶搖滾客同學會」發刊詞

 

現在我們把自己還給大家——水晶唱片錄音公共化聲明[6]

曾經的水晶唱片被認為是引介西洋另類音樂(Wax Club月刊,《搖滾客》期刊)、開發本土新歌謠(伍佰、陳明章、阿德、雷光夏、朱約信、潘麗麗、謝宇威等樂手都出自水晶)的先鋒,在傳統音樂採集方面,也貢獻了數十張田野採音、六本專頁期刊(《台灣的聲音》)。

曾經的水晶員工後來出了博士教授,出了媒體高層,以及始終現身社運場合不放棄的人。我們合作過的對象有侯孝賢,也有去年剛得金馬獎的陳玉勳。有平面設計界大師劉開,有後來屢屢獲得書籍設計金蝶獎的王志弘,也有擔任過高雄與台中文化局長的詩人路寒袖。我們的歌手不少後來都拿到金曲獎。我們的負責人任將達更在1998年獲頒金曲獎最佳貢獻獎。

但是,理想與熱情的集合畢竟敵不過市場現實的挑戰,水晶唱片從1986年創立到2005年結束,一路遭逢財務危機。我們有員工與朋友把房子抵押借錢給水晶週轉。透過層層關係找民間放貸者飲鴆止渴,高利息週轉。在文創兩字還不那麼流行的時代,我們不時到企業磕頭請求贊助。萬般無法時,我們赫然發現人壽保險的保單可以向保險公司質押借錢,便一個員工、兩個員工地抵押出去了,像賣血。

這期間很多水晶愛好者三千元加入會員,前期還收到水晶產品,後來,無以為繼,就斷了。這段期間藝人出片了,後來卻領不到版稅(真的沒錢給),員工領不到薪水還繼續上班。

這就是水晶。現在回顧,它屬於當年支持挹注我們的愛好者、朋友、藝人與員工,它應該是社會共有財產。

有鑑於水晶唱片已經沒有再出發的機會,當年與我們共事的許多歌手、民間藝人、寫手、影像工作者的心血將湮沒於歷史灰燼裡。這是我們的深深愧咎。因為美好的作品應當繼續存在,影響下一個世代的創作者,從而織入社會的底蘊與底氣,永遠留在台灣。

因此,我們成立一個12人小組,陸續將歷年錄音作品上傳到youtube,文字出版品部分則上傳網誌與雲端。

數位化的夢想能夠實現得再次感謝許多水晶藝人與寫手的無私授權。

「水晶唱片」四字如在歷史留名,背後有太多的「欠與歉」,現在我們把自己還給大家!

 

[1] 詳見「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中「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專區: https://indexcrystal.blogspot.com/search/label/%E4%BE%86%E8%87%AA%E8%87%BA%E7%81%A3%E5%BA%95%E5%B1%A4%E7%9A%84%E8%81%B2%E9%9F%B3

[2] 詳見「水晶搖滾客同學會」部落格中「台灣有聲資料庫」專區: https://indexcrystal.blogspot.com/search/label/%E5%8F%B0%E7%81%A3%E6%9C%89%E8%81%B2%E8%B3%87%E6%96%99%E5%BA%AB

[3] 如黃克林《倒退嚕》採用台灣民俗裡收驚、牽亡歌等宗教歌謠的元素,水晶唱片稱此為「民俗組曲」。水晶唱片委託綠色小組拍攝「來自臺灣底層的聲音(壹)」紀錄片紀錄的對象與主題分別是:吳武雄(酒家那卡西);鄧滿妹、陳秀鳳(客家山歌);張文傑(恆春民謠);豬師父阿旭(閩南語相褒);潘秀梅(平埔歌謠);吳天羅、吳鳳珠、陳美珠(車鼓陣);黃克林(閩南語歌謠);涂俊興、邱新燕(武市喝賣)。全片可見: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hj_WcS6boTA7wNbE5q1WE4z9bQCx9-N&si=xaRQ_DU_jS3_LJzf

[4] 「楊逵-鵝媽媽出嫁30週年」flyingV募資平台: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34131。此計劃於2023年8月11日至9月23日期間募資。

[5] 2022年6月26日「朱頭皮出道30年感恩紀念大會」於Legacy Taipei音樂展演空間舉行: https://www.legacy.com.tw/article/page/taipei/1912

[6] 原文於2021年1月5日何穎怡經營的臉書粉專「何穎怡的大耳朵」發表:https://www.facebook.com/266965940009600/posts/380221587648457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愚公移山
返回列表
en
ch